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康熙青花继承明代和顺治遗风,逐步发展登峰造极。如果说永宣开辟青花黄金时代,康熙年间更加鼎盛辉煌,并且赢得“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的美誉。 图示青花钵式炉,口径25.2厘米,高12厘米,足径12厘米。撇口束颈,圆鼓腹近底内敛。圈足平削,露胎处瓷白质坚。鉴赏器物造型、胎釉及纹饰,颇具康熙早期青花瓷的显著特征。 这尊青花钵式炉,制作规整,体形丰硕,看上去气势恢宏古拙典雅。通过圈足外墙露胎宽高...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国力强盛,加上帝王对制瓷业的重视,成就了青花瓷历史的这一高峰,同一时期的民窑产品无论是胎、釉、青料、纹饰,照样不比官窑逊色。 去年四月笔者偶然在乡下一个路边小店小憩,收得一康熙山水罐。罐高21厘米,口径9.5厘米,削肩缩腹,口略里收,沿呈斜面肩部绘一道窄云纹,主题是整幅山水画,触笔灵活、染色亦佳,近石远山,搭配巧妙,树木或勾或描,几间屋宇隐在山中只见其顶,远处峰回路转,一间...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依据金属胎珐琅器在金属加工工艺和珐琅釉料具体处理方法上的不同,一般可将金属胎珐琅器分为画珐琅器、掐丝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这里介绍给读者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明...
2006年9月16日,一只描金纹饰局部脱落、壶流根部断裂的元代蓝釉执壶,在北京江洋富通秋季拍卖会上以33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卖成功,创元代蓝釉器市场价位新高。此壶通高26厘米,洗口,束颈,扁圆腹,宝珠顶半凸起壶盖外扣于壶口,通体呈蓝宝石釉色。壶身的腹、流、柄、口部位均用描金工艺分别绘制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腹的一侧龙头吐舌为流。另一侧龙卷尾拱背为柄,壶腹两面正中模印凸起桃型开光并绘有向上腾...
笔者近日偶得一件珍贵的元代枢府瓷碗,可惜破了一个缺口。这件元代枢府瓷碗高7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5.9 厘米。 器型为敞口、收腹、圈足。碗口径较大,而足径较小;足径约为碗口的三分之一。 胎体厚重为550克,胎质细白,破残处和露胎处放大镜下有一些小气孔。釉色呈卵白色(近似鹅蛋色),釉面失透,光滑滋润。 碗内口沿下一圈不甚清晰的回纹,碗心为一龙纹,龙头因年代远久加上有使用磨痕已...
印纹硬陶是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烧成温度比陶器偏高,一般呈紫褐、灰褐或者黄褐色。烧结程度高的印纹硬陶器皿,以手指叩击可发出金石之声。印纹硬陶器始见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之际印纹硬陶在江南一带得到了较大发展,直至原始瓷器普遍得到施用的汉代,我国江南地区仍有印纹硬陶存在。印纹硬陶器物之时代特征明显:夏商时期之器物胎质较粗,主要纹饰有云雷纹、叶脉纹、方格纹、曲折纹和回纹等;西...
中国画中的“没骨”彩绘画是北宋画家徐崇嗣所创,他秀丽通透的运笔与设色来源于写生,他摆脱了前人日常惯见的创作模式,独辟了绘画不用笔墨勾线,而用色彩叠色渍染而成,绘花卉虫草亲近自然,形象生动,为后人所赏。但其传承者多是亦步亦趋,少有出蓝之作。 直至到了清代初期才有“常州画派”宗师恽寿平继承和发展了徐氏的“没骨”彩绘画法,把“没骨”彩绘画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恽氏的唯美追求就是强调人与自然融合,只...
图中酒盅口径6.8厘米,高4厘米,小巧大气,釉色青白,胎骨坚致,修足规正,器壁模印蜂房纹,花鸟图形顶天立地,画工生辣细腻,一派康熙瓷的风貌特征。其虽为民窑外销瓷,但康熙瓷胎画珐琅的贵相已可见一斑。 关于瓷胎画珐琅,藏界历来有不同见解。一说画珐琅只在故宫造办处制作,二说画珐琅系全部进口原料,三说画珐琅彩只出现在康雍乾三朝。加上乾隆曾说“庶民弗得一窥也”。这样更加使画珐琅瓷器局限化、神秘化了。笔...
笔者收有四件年代不同、形态各异的砚滴,平时放在书桌案头,经常把玩,其虽不十分名贵,倒也令人爱不释手,其乐无穷。 其一,为宋代江西吉州窑系舒窑生产的猴形小砚滴(图1),高仅5厘米,为一母猴,怀抱一小猴,神态自然、生动,嘴巴微张,似乎在哼唱摇篮曲,哄怀中小幼崽入睡,安详、宁静,一副慈母的模样,水注口部有淡淡的蓝釉。 其二,为明早期青花圆形立式人物纹砚滴(图2),高5厘米,直径5.5厘米,该...
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器,一直被认为是青花瓷器烧造历史中十分杰出的作品。此朝的青花器在造型上有许多的变化,常见的计有碗、盘、执壶、扁壶、花浇、梅瓶、高足碗、高足杯、葫芦瓶、梨形壶、天球瓶、僧帽壶等类别,除此之外,偶尔也可以看到烛台或大汤匙的产品。 图片中的宣德“青花番莲梵文汤匙”,是宣德窑瓷器中相当特别的一件作品,大杓全长33.5厘米,杓身最宽处为8.8厘米,其内部写满了“然札”体式的梵...
江西考古工作者在瓷都景德镇市郊清理过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墓,墓中出土有一批瓷俑和建筑模型等随葬明器,其中青白瓷胡人牵马俑特别引人注目。 这件瓷俑底座宽11.5厘米,通高21.9厘米,釉汁莹润,造型生动。一匹高头大马膘肥体壮,尾卷上翘,马身上配有笼头及鞍鞯,此刻正昂首嘶鸣,似长途跋涉归来;马身两侧各站立一俑,均深目高鼻,头扎发髻,身着长衣,下身撩起。右侧的一俑双手执缰作牵马状,左侧的一俑作策鞭赶马...
红釉创于元代而成熟于明朝,永乐时红釉即有“鲜红为宝”之誉,宣德红釉更负盛名,列为皇室祭器品种。正德后红釉烧制技术失传,嘉靖朝祭祀大典无奈以低温矾红釉代之。中断100多年后,至清康熙才再度烧成,遂成名品,故康、雍二朝多有仿宣红釉精品。 在近代可用仪表对窑温进行精准的测量与控制技术出现以前,古代瓷器都用柴窑烧制,对窑温的测量与控制完全由烧窑人员中专门负责火候的“把桩师傅”来掌握和决定。由于全凭经...
海兽纹在明清瓷器图纹装饰中广泛使用,其画面为海水与怪兽组成,故俗称为“海兽纹”。清代的海兽纹具有形体怪异,或似象、或如龟、或似马、或如翼龙,有着较强的立体感。虽然绘有海兽纹饰的器物较明代少,但是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清代康熙一朝的海兽纹器物官窑与民窑均有,其画风虽不一致,但细腻写实的技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7年夏,我在上海居住时,在无锡古陶瓷玩家李根生先生处,看到了一件清代康熙年间...
在地处鄱阳湖畔的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乡茅栗岗村,发现一座唐代砖室墓。该墓早年已被盗掘过,墓中随葬器物多已残破,目前已有部分修复完整。其中有数十件唐三彩陶俑,种类包括文仕俑、武士俑、男女侍俑、波斯人俑、骑马俑、骆驼俑及镇墓兽等。这批陶俑造型生动,神态各异,表现了较高的雕塑工艺水平。 笔者在这里向读者介绍其中的三件。 三彩波斯人俑(图1)。通高48.3厘米。软质白胎,分别施黄釉和绿釉。身体直立...
“江督端制军(即端方)日前致外务部电略云:刘鹗劣迹多端,行为莫测,近来忽因浦口开作商埠,具禀愿将自有地亩报效。经(端)方电饬密拿,旋据禀业已拿获。应作何办法,候示云云。外务部得电后当即电复端督,着严密看管,再作办法。嗣袁尚书(即袁世凯)以刘狱云罪至卖国,拟请旨再予重惩,以为误国营私者戒。” 1908年7月30日,《申报》以《刘鹗被拿后之办法》为题,报道了这位写出《老残游记》、被认为是中国近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